北京协和医院刘昌伟:基因治疗在下肢缺血性疾

来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日,第九届华北血管大会主干会议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刘长伟教授作为第一主讲人发表了《下肢缺血性疾病基因治疗》的“应用”演讲主题,介绍了传

近日,第九届华北血管大会主干会议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刘长伟教授作为第一主讲人发表了《下肢缺血性疾病基因治疗》的“应用”演讲主题,介绍了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之处。下肢缺血性疾病及以基因治疗形式建立侧支循环的新治疗策略。

刘长伟: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血管外科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组副组长;血管外科医生,北京市医学会分会主席;北京市医师协会血管内外科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医疗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疗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目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难点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由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性下肢缺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供血不足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典型症状包括初期足部皮肤温度下降、间歇性跛行,到静息痛、溃疡或坏疽等严重阶段。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报道,我国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达到4530。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类似,由于人口老龄化控制不力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危险因素,我国下肢缺血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将呈上升趋势。然而,该领域面临着缺乏有效治疗药物的问题,尤其是在疾病发展到重症阶段后,目前只能通过腔内介入或搭桥手术来进行血运重建。传统的抗血小板或血管扩张药物不可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而且,因自身合并症和血管状况不适合进行血运重建或手术后再次狭窄的患者,将直接面临截肢甚至死亡的风险。严重的下肢缺血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全球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健康问题和治疗问题。建立充分的侧支循环是治疗的核心,临床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

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

?? 经过近30年的训练和不断的尝试,基因疗法正在迅速发展成为治疗多种人类疾病的有效手段。美国FDA预测,每年将有200多个新基因治疗申请进行临床试验。到2025FDA每年批准的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数量有望达到10-20。目前,欧洲、美国和日本已经批准了9基因治疗产品的上市,主要针对肿瘤或遗传疾病。至2019,日本有条件批准了首个促血管生成基因治疗药物-Collat??egene,用于治疗严重下肢缺血。它是第一个在日本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也是第一个在欧美和日本获批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药物。但是,该产品的临床研究案例数量较少,需要按照日本监管部门的要求在完成后续研究后获得正式批准。然而,此类治疗性血管生成药物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已初步得到验证。

治疗性血管生成 (治疗性血管生成)

新血管生成是人体内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剂相互协调的复杂过程。正常情况下,两类因素处于平衡状态。通过调节这种平衡,可以达到促进或抑制新生血管的目的。治疗性血管生成策略就是通过这种机制的调节,局部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逐渐形成侧支循环,从而达到增加缺血组织血供的治疗策略。该策略首次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FDA批准首个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基因治疗药物用于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随着研究的深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临床试验的适应症逐渐多样化。 span>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日本有条件批准的Collat??egene也是一种以HGF为靶基因,裸质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药物。

中国相关研究进展

?? 在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也较早开展。我国自主研发的HGF裸质粒基因治疗药物也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全国17个研究单位共同参与开发< span>III 招募患者进行 span> 临床试验。该研究的目标人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性下肢缺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严重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根据疾病分期不同,分为静息痛和溃疡两个独立的观察结果。测试。入选的试验患者只需在

文章来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网址: http://www.lcxxgbzz.cn/zonghexinwen/2021/0827/915.html



上一篇:南大二附院心血管内科获批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
下一篇:第三届中国临床心血管病学大会召开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投稿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版面费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论文发表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